不買房,明年住哪裡? ─ 從「巴黎不出售」談起
講者介紹: 羅惠珍,長居法國,從事最久的工作是記者,最喜歡的工作是演員。著有《築夢洛維尼》《巴黎生活派》《台灣媽咪在法國》,主演《上海 美麗城》*
*
房價有問題,你知道,我知道,獨眼龍也知道。「有土斯有財」這句話就像緊箍咒牢牢綁在許多人頭上,彷彿人生必做的二十件事,頭一件就是買房,買了房人生就圓滿,背了房貸才算成年禮,才對得起列祖列宗。
也許你買不起房,或許你壓根沒興趣買房,不買房能用租的,但是租房能有什麼選擇?
關於「社會住宅」這詞,基本上理論上原則上你已經知道了,如果今年總統大選你有投票權的話。蔡英文準總統「8 年內完成 20 萬戶只租不賣社會住宅」的承諾是清楚的數字,在她的行政院長上任前我們可以樂觀地期待。
在此之前,我們還可以想像一下,希望台灣有什麼樣的社會住宅:有了 願景才能計畫怎麼走到終點。
不只是為了弱勢族群,巴黎也有外交官、副省長住在社會住宅。除了租金低廉的優點,居住品質也不差,使得社會住宅變成搶手的資源。不同於以前大型集合住宅的 概念,巴黎的社會住宅會散落在巴黎各個區域內,讓不同階層的家庭共存在相近的生活空間,消弭族群、階層間的不信任感 - 原來社會住宅不只是蓋出能夠遮風避雨的水泥殼。
透過「巴黎不出售」這本書可以觀察 Bonjour Bonjour 說你好的法國人怎麼做社會住宅。這次島國前進邀請了本書的作者羅惠珍女士,與我們分享巴黎的社會住宅經驗。
歡迎您參加島國前進論壇,一同來想想,除了數字之外,社會住宅對我們還能有什麼啟發。